以弗所书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弗二1】「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,祂叫你们活过来。」

【弗二2】「那时,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,随从今世的风俗,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,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。」

【弗二3】「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,放纵肉体的私欲,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,本为可怒之子,和别人一样。」

  • 二1-10的主题是「出死入生的地位」,与四17-五14「脱旧穿新的生活」前后呼应。保罗刚刚谈到神的大能大力如何使基督复活、坐在天上(一20),现在接着阐述这浩大的能力如何运行在信徒身上(一19),把罪人变为圣徒,与基督一同复活、坐在天上(5-6节)。
  • 1-7节原文是一个长句,主语是「神」(4节),三个主要动词是「与……一同活过来」(5节),「与……一同复活」(6节),以及「与……一同坐在」(6节)。
  • 1-3节描述信徒重生之前的绝望光景。世人在没信主之前,都已经「死在过犯罪恶之中」(1a),身体在走向坟墓,灵性「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」(四18),不再能与神交通,也不可能产生得救的信心(8节),任何自我改善都是徒然的。
    • 过犯 paraptoma?」原文的意思是走错了路,做了不该做的事;罪恶 hamartia?」原文的意思是偏离了标准,不做该做的事。两个名词原文都是复数,表示人不断地明知故犯。
    • 「祂叫你们活过来」(1b),是和合本为了使译文流畅加上去的。
  • 无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,亚当后裔的灵命一出生就是「死」的,对神毫无反应,肉体却如行尸走肉,还在过犯罪恶中「行事为人」(2节),但早已属于死亡的领域,受到世界、撒但和肉体的辖制:
    1. 他们「随从今世的风俗」(2节),被反对神的思想和价值观支配,自以为「如神能知道善恶」(创三5),结果是「称恶为善,称善为恶,以暗为光,以光为暗,以苦为甜,以甜为苦」(赛五20)
    2. 他们「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,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」(2节),不但随从这世界的价值观,也顺服「这世界的神(林后四4)。属世的价值观乃是撒但借以牢笼、迷惑人的圈套,好让「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(约壹五19)。
    3. 他们不但随从世界的价值观、顺服世界的统治者,生活也沉溺于罪恶,「放纵肉体的私欲,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」(3节)。「肉体」代表堕落的人性,「肉体的私欲」指出于堕落人性的欲望。罪人以自我为中心,「心中所喜好的」都已经被罪扭曲,还用理性将罪合理化(罗一21),心安理得地走向死亡:「有一条路,人以为正,至终成为死亡之路」(箴十四12)。
  • 无论外邦人还是犹太人,在重生之前都是「随从」世界、「顺服」撒但、「放纵」肉体的「可怒之子」(3节),只配承受神对罪的忿怒(罗一18;二5、8;约三36)。世界、撒但和肉体是我们属灵生命的三大仇敌,信徒一生都要与这三个仇敌争战。

【弗二4】「然而,神既有丰富的怜悯,因祂爱我们的大爱,」

【弗二5】「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,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。」

【弗二6】「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,一同坐在天上,」

【弗二7】「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,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,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。」

  • 4-7节宣告信徒命运的转折
  • 正当人类处于绝望的罪恶光景中(1-3节),「然而」(4节),命运却出现了一个出死入生的重大转折,让人如释重负。人的灵命已经死亡(1节),出死入生的转折不是因为人的觉悟、立志或行为,而是「因祂爱我们的大爱」(4节),所以「有丰富的怜悯」(4节)。1-3节漆黑绝望的背景,反衬出了神「荣耀的恩典」(一6)。神「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」(一19),能把那些不值得爱的「悖逆之子」(2节)、不配怜悯的「可怒之子」(3节)恢复到祂起初创造的心意里。神的怜悯和大爱,在我们的生命中成就了三件大事:
    • 第一,「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,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」(5a),这是灵性的苏醒。只有神主动使灵命已死的人活过来,人才能与神恢复交通。所以保罗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「你们得救是本乎恩」(5b),到第8节再详细解释。
    • 第二,「祂又叫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」(6a),也就是从基督得着新的生命,价值观焕然一新:「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,就当求在上面的事;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」(西三1)。
    • 第三,叫我们与基督「一同坐在天上」(6b),虽然活在地上,却已经成为「天上的国民」(腓三20),不再受属地的风俗文化、思想价值和名利荣辱的捆绑,而是站在天上看透万事(林前二15)、用属天的生命接触一切。
  • 神让我们与基督「一同活过来」、「一同复活」、「一同坐在天上」,是要领我们进入基督的身体,让教会「将祂极丰富的恩典,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,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」(7节),「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」(一14)。

【弗二8】「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;这并不是出于自己,乃是神所赐的;」

【弗二9】「也不是出于行为,免得有人自夸。」

【弗二10】「我们原是祂的工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,为要叫我们行善,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。」

  • 8-9节解释什么是神「极丰富的恩典,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」(7节)。
    1.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是因着信」(8a),救恩的基础是恩典(罗十一6),途径是信心(罗三25)。救恩完全根据神白白的恩典,出于神的大爱和怜悯(4节),是人所不配得、也赚不到的。凡是倚靠行为得到的,也会因着行为失去;只有本乎恩典的,才有可能永存(约十28-29)。接受恩典的唯一途径是信心(加二16;彼前一5),这信心并非功德,不能使人配得救恩,只是接受救恩的途径。
    2. 「这并不是出于自己,乃是神所赐的」(8b)。指示代词「这」原文是中性单数,而「恩」和「信」原文都是阴性名词;因此,「这」是指整个救恩的原则:「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」,其中既包括「恩」、也包括「信」。一个人在重生之前,灵命已经「死在过犯罪恶之中」(1节),既无力自我拯救、也无法生发信心,所以恩典和信心都不是出于自己,都是神所赐的白白礼物,只能归荣耀于神。「神从创立世界以前」(一4)就为我们预备了拣选的恩典,也为我们预备了宝贵的信心(徒十三48;彼后一1;林前十二3)。
    3. 这救恩「也不是出于行为,免得有人自夸」(9节)。人若可以凭着良心、道德或律法做个好人,就可以自己作自己的救主、自己敬拜自己。因此,「自夸」意味着被骄傲吞噬,意味着自以为神、与神为敌(雅四6),自我拯救的努力也毁于一旦。所以保罗反复警告各种版本的「行为」(罗三2028;四1-5;加二16;提后一9;多三5),「既是出于恩典,就不在乎行为;不然,恩典就不是恩典了」(罗十一6)。行为与恩典的一线之隔,就是「自夸」;人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自诩心志、摆上,还是表白爱心、敬畏,这些就成为行为;人若夸口信心,信心也会成为变相的行为。
  • 第10节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救恩「不是出于行为」,原文以「因为」(英文ESV译本)开始,「行善」的「行 ergon」和「行为 ergon」原文是同一个词。
    1. 「我们原是祂的工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」(10a),救恩是神的工作,信徒是神的杰作,「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」(林后五17;加六15;西三10)。只有神才能创造这种新生命(四24),人的行为无法模仿,正如瓦器不能自己造自己。
    2. 神创造的目的,是「为要叫我们行善,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」(10节;太五16),「热心为善」(多二14)是新生命圣洁的性情(一4)。因此,善行不是得救的依据,而是得救的果子,「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,为要成就祂的美意」(腓二13)。神透过我们行出的善,不是按着人的标准做好事,更不是「行事为人,随从今世的风俗」(2节),而是行「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」。出于人的善行标准,只要能抚慰良心就行;出于人的爱心和正义感,很快就会随风逝去,只有仇恨能维持千年。

【弗二11】「所以你们应当记念: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,是称为没受割礼的;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。」

【弗二12】「那时,你们与基督无关,在以色列国民以外,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,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,没有神。」

【弗二13】「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,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,靠着祂的血,已经得亲近了。」

  • 二11-22的主题是「在基督里归为一体」,与四1-16「在身体里保守合一」前后呼应。
  • 信徒的得救是神的工作(10节),「所以」(11节),得救之后也要接受神进一步的工作,被神带进基督的身体(一22-23)。11-13节回顾了外邦信徒地位的转折。
  • 「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,是称为没受割礼的」(11节),指从血缘的角度看,收信的信徒都不是犹太人,是没有与神立约的外邦民族。「割礼」就是切割男性生殖器的包皮,被神用来作为与亚伯拉罕和他后裔「立约的证据」(创十七11)。犹太男孩必须在出生的第八日行割礼(创十七12;利十二3)。「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」(11节),指犹太人历来都有选民的优越感,在属灵和社交上都不屑与外邦人为伍。
  • 在重生得救之前,外邦人的处境有五大悲惨之处:
    1. 「与基督无关」(12节),没有弥赛亚的拯救盼望。
    2. 「在以色列国民以外」(12节),无分于选民的属灵地位。
    3. 「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」(12节),无权承受应许的福分。应许之约是无条件的,包括亚伯拉罕之约(创十二1-3;十五1-6;十七1-8)、大卫之约(撒下七8-16)和新约(耶三十一31-34;结三十六22-32)。
    4. 「活在世上没有指望」(12节),人生是绝望的,所有的理想和目标,终点都是死亡(罗六23)。
    5. 「没有神」(12节),外邦人崇拜许多偶像,有「许多的神,许多的主」(林前八4-5;加四8),但没有一个人认识和敬拜独一真神(罗一21),生命毫无意义。英文「无神论者 atheist」源于希腊文「没有神 atheos」。
  • 外邦人「从前远离神」(13节),因为罪使他们与神隔绝(赛五十九2)。他们本来「与基督无关」,「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,靠着祂的血」(13节),解决了罪的问题(约三16;十二32;林后五19;约壹二2),所以「已经得亲近」(13节)神了。这与拒绝基督的犹太人表面「亲近」神、心却「远离」神(赛二十九13)正好相反。

【弗二14】「因祂使我们和睦(原文是因祂是我们的和睦),将两下合而为一,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;」

【弗二15】「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,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,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,如此便成就了和睦。」

【弗二16】「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,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,与神和好了,」

【弗二17】「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,也给那近处的人。」

【弗二18】「因为我们两下借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,得以进到父面前。」

  • 外邦人之所以「已经得亲近」(13节)神了,是「因祂使我们和睦」(14a),也就是「因祂是我们的和睦」(14a原文)。14-18节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基督怎样使人和睦:
    1. 基督「将两下合而为一」(14节)。基督是「和平之君」(赛九6),「平安」是祂降世的目的(路二14;弥五5;该二9;亚九10);在基督之外的一切和平都是表面、短暂、虚假的一团和气,只有基督才是我们真正的和睦;只有基督才能「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」(14节),使外邦人和犹太人「合而为一
      • 「中间隔断的墙」,比喻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隔阂,包括「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」(15节)。耶路撒冷圣殿范围和外邦人院之间有一圈三肘高的石墙,外邦人擅自进入就要被处死(《犹太战记》卷5第5章2节)。保罗之所以此时在罗马的监狱中,就是因为被诬告带外邦人越过了这堵墙(徒二十一28-30)。
    2. 基督「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」(15节)。方法是基督在十字架上「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」(15节)。冤仇的根源「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」(15节):关于洁净、礼仪的规条,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彼此为敌;关于罪的规条,使人与神彼此为敌。但是,基督的死成全了律法(太五17),「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,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」(罗十4),并且在祂里面被「造成一个新人」,就是基督的身体教会。外邦人没有变成犹太人,犹太人也没有变成外邦人,他们都变成另外一种新人类,不再有天然人出身和背景的区别,「如此便成就了和睦」(15节)。
    3. 基督「使两下归为一体,与神和好了」(16节)。「一体」就是基督的身体教会(一23),十字架的挽回祭(罗三25),挽回了神对罪人的公义怒气,进入基督身体的人都「与神和好」了(16节)。
    4. 基督使「两下借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,得以进到父面前」(18节)。「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」(17节),可译为「并且祂来传和平的福音」(英文ESV译本),指基督不但是我们的和睦(14节),祂也来传和平的福音,也就是透过祂的道、借着祂的身体教会传福音。这福音要像赛五十二7和五十七19所说的「给你们远处的人,也给那近处的人」(17节),也就是外邦人和犹太人。救恩乃是根据圣父的拣选和预定(一4)、因着圣子的代赎和传道(15-16节)、借着圣灵的感动(18节),最后使人「得以进到父面前」。基督使人和睦的结果,不但使远离神的外邦人得以亲近神(13节),而且使「悖逆之子」(2节)和「可怒之子」(3节)有资格把神称为自己的「父」;不但使外邦人和犹太人彼此和睦,而且使他们成为一家人(19节),一起称神为「父」。
上图:在新约时代圣殿的外邦人院和内院之间,有隔断的墙。

上图:在新约时代圣殿的外邦人院和内院之间,有隔断的墙。

上图:圣殿警告铭文(Temple Warning inscription)残片,是悬挂在第二圣殿外面栏杆上的铭文。上面用希腊文刻着:外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周地域的矮栏。违例者处死,咎由自取。目前出土了两块这样的铭文,这块发现于1936年,收藏于以色列博物馆;另一块发现于1871年,收藏于伊斯兰布尔考古博物馆。

上图:圣殿警告铭文(Temple Warning inscription)残片,是悬挂在第二圣殿外面栏杆上的铭文。上面用希腊文刻着:外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周地域的矮栏。违例者处死,咎由自取。目前出土了两块这样的铭文,这块发现于1936年,收藏于以色列博物馆;另一块发现于1871年,收藏于伊斯兰布尔考古博物馆。

【弗二19】「这样,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与圣徒同国,是神家里的人了;」

【弗二20】「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,」

【弗二21】「各(或译:全)房靠祂联络得合式,渐渐成为主的圣殿。」

【弗二22】「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,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。」

  • 19-22节描述了合一的结果。
  • 外邦人「进到父面前」(18节)的结果,是使他们成为「天上的国民」(腓三20)、得了「儿子的名分」(一5):「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与圣徒同国,是神家里的人了」(19节)。在当时的社会里,「外人和客旅」是寄居者,没有当地公民的权利。但外邦信徒不但被允许进入神的国度,而且完全「是神家里的人了」。
  • 外邦信徒成为蒙神救赎团体中的一部分,并不表示教会代替了以色列,因为「新人」(15节)和「一体」(16节)不是指外邦人被接纳为犹太人,而是指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共同成为一种新人类。「圣徒」,指从世界被分别出来见证主、事奉神的「成圣的人」(徒二十六18),包括还没有以色列之前的得救者。
  • 20-22节用旧约的圣殿来形容教会这一全新的团体。过去,外邦人不准进入人手所造的殿;现在,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却一同被「造成一个新人」(15节),「渐渐成为主的圣殿」(21节)。
    1. 这座建筑的根基:是「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」(20节)。
      • 「被建造」指明了一个事实,不是信徒在一起群策群力建造教会,而是人作为「活石」(彼前二5)、被神使用来建造教会。人若没有重生得救,就不能在教会里有地位;而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人,都不可能在教会之外找到地位。
      • 教会是「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」,而不是建造在领导才能或心理技巧上。「先知」,指新约教会里的先知(四11)。「使徒和先知」的事奉是建立教会的根基,他们的见证和教导已经成文为新约圣经,使教会得以成为「真理的柱石和根基」(提前三15)。
      • 基督耶稣作为「房角石」,是这根基的一部分(林前三11)。古代中东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时,先在最外角安置「房角石」,作为建筑物底部转角处的基石,用以连接墙垣,支持和稳定整个建筑物。基督是教会的「房角石」,比喻基督是建造教会和联络全体的基准,祂为教会定界,所有的信徒都必须借着与祂的关系,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地位和用途(西二7;彼前二4-5)。
    2. 这座建筑的建造:是「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,渐渐成为主的圣殿」(21节)。
      • 「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」,指每块石头切割得当,才能在没有水泥的古代精确地连结在一起。原先彼此为敌的信徒,现在要在教会里和睦同居,就要「凡事谦虚、温柔、忍耐,用爱心互相宽容,用和平彼此联络,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」(四2-3)
      • 「渐渐成为主的圣殿」,可译为「渐渐长成在主里的圣殿」(英文ESV译本),表明教会是不断增长的有机体。教会的建造是基督身量的增长,而不是会友人数的增加;不是方法技巧的改进,乃是属灵生命的生长。教会是基督的,而不是人的,不能把世界的观念或方法等带入教会,把教会变成人的社团。教会是祷告、敬拜的「圣殿」(太二十一13),是神与人交通的地方,而不是信徒社交应酬、慈善互助的场所,更不是推销属灵产品、慰藉世人情感的地方。教会建造的目标,是「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」(四13),让神在祂的圣殿中得着安息之所(赛六十六1),而不是提供更多的活动、满足人的需要。
    3. 这座建筑的功能:是「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,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」(22节),三一神的三个位格全都参与其中:
      • 这殿能让人的生命有意义。「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」,表明所有的信徒都要被神带进教会,在基督里面互相联络、同被建造。
      • 这殿能让神能得着安息,「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」。大卫想为神建造圣殿的时候,神宣告祂并不需要人手所造的殿(代上十七4-6);神允许所罗门建殿的时候,神启示圣殿只是让百姓享用祂同在的地方(代下六18-21)。但在新约里,神却明确地宣告,要把教会作为祂「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」。圣灵住在每个信徒里面(约十四17;约壹三24),所以每个信徒都是「圣灵的殿」(林前六19);圣灵也住在信徒的团体里,所以教会也是「神的殿」(林前三16;林后六16)。神借着先知以赛亚宣告:「天是我的座位;地是我的脚凳。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?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」(赛六十六1),接着又宣告:「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,所以就都有了。但我所看顾的,就是虚心痛悔、因我话而战兢的人」(赛六十六2)。教会就是那些「虚心痛悔、因我话而战兢的人」组成的安息之所,在新天新地里,神将永远以永世里的教会、新耶路撒冷为居所(启二十一22)。
上图:圣殿山西南角的房角石,旁边的道路和台阶沿着圣殿山的南墙伸展,是主后1世纪的实物。这块希律时代的方形房角石(Herodian Ashlar Cornerstone)大约有33英尺长、7英尺宽、3英尺高,重约50吨。

上图:圣殿山西南角的房角石,旁边的道路和台阶沿着圣殿山的南墙伸展,是主后1世纪的实物。这块希律时代的方形房角石(Herodian Ashlar Cornerstone)大约有33英尺长、7英尺宽、3英尺高,重约50吨。
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以弗所书第1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以弗所书第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点我,加官微,防失联